
一场剑指 2026 年的变革|专访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孟侠
1938 年,刚刚成立一年的大众汽车公司开始在「狼堡」建厂,他们即将开始生产由费迪南 ·
设计的一辆让工人阶级也买得起的车—— Type 1,后来被称为「甲壳虫」。
直到 2019 年正式停产,甲壳虫在这个星球上走过了 80 年。在广州车展上,当我在专访上询问现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孟侠(Stefan Mecha),能不能造一辆电动甲壳虫的时候,
甲壳虫生涯的末期,2013 年,英国学者 Bernhard Rieger 发布了《人民的车:大众甲壳虫的全球史》(The People ’ s Car:A Global History of the
大众巧妙的成本操控方法使汽车一下从奢侈品变成了像可口可乐一样的「日常商品」
它出色的技术实力和质量保障,使得人们愿意忘却德国那段疯狂的历史,来拥抱它。
随着德国工厂关闭的消息传到国内,总有唱衰的声音。但孟侠的心中有一张精确的时间表,也有清晰的战略,他说
2024 和 2025 年是大众的变革之年,也是过渡之年,大众在燃油车市场会面临市场占有率下滑,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会提升。而到 2026 年下半年,随着全新车型推出,大众将会「变得更强」。
至于大众品牌,在接着使用大众 VW 标识的基础上,他们将「在设计和科技层面打造专属的全新中国 DNA」。
其实这项工作我们早也看到了端倪,比如大众安徽在第一款产品 ID. 与众上,就使用了很突出的金色徽标。孟侠说,是因为他们发现中国用户十分喜爱金色,这与德国市场爱用的「黑白徽标」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次广州车展上,大众使用了一个叫「众启新境」的主题,并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精心打造的概念车E 来传达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最新理解。这是一辆由中德团队共同开发的车,在今年 4 月份发布的时候,孟侠就表示,
ID. CODE 是大众汽车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不仅解码大众汽车关于未来出行的畅想,更拥有消费者期待的设计和科技要素」。
大众在技术成长上的耕耘可大致分为好几个板块,但核心依然是」stay true to our core values「。什么是大众的核心价值?孟侠特别提到了安全和可靠性,他说
「可靠性和安全性可能不是消费者讨论最多和最吸引他们的要素,但我们会坚持长期主义」,在此基础上,大众会「加快创新」。
那么如何创新呢?孟侠非常主动地提到了大众和诸多中国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比如与地平线共同开发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就将在「2026 年面世」,大众最近刚在上海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孟侠说「效果丰常棒」。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大众还展示了全新的 CEA 架构,这是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其软件公司 CARIAD 中国,联合
共同打造的电子电器架构,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预计将在 2026 年应用于基于中国专属 CMP 平台的车型上。
在大众的诸多合作项目当中,与小鹏的项目最为引人瞩目。大众希望借助小鹏在智能化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来补齐大众的短板,二者合作开发的两款纯电车型也将在 2026 年推出。
但小鹏在最近举办的「AI 科技日」上,宣布了本质为增程系统的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其最近的车型 MONA M03 和 P7+ 也趋向平价化,P7+ 更是全系采用无激光雷达的智驾。这使得小鹏的纯电和高阶智能化标签有所弱化,那么小鹏的路线是否还符合大众的需求?
不过,说到这里孟侠又往回拉了一点,他说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宁愿买⼀台便宜的⻋,⽽并不在乎⾮常多的智能功能,他们只需要⼀台安全好开,⽽且有问题的时候容易修理的⻋」,当然「年轻的消费者会喜欢那一些功能」,所以每辆车还要「找到它对应的花钱的那群人」,比如
现在就吸引了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消费者」,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对应。
最后的最后,大众当下最紧急的任务,还是削减成本,而这应当是靠甲壳虫起家的大众,基因里最擅长的事情。
孟侠表示,其实大众在中国的「供应链本土化程度已达到 95% 了」,而「中国有着全球最全面的产业供应链」,这对于大众「在不降低产品的质量的大前提下,降低材料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对于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异常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孟侠也隐晦地表达了他的看法:「考虑到中国市场的低价竞争,我们也需要先从成本着⼿去做优化,才能提供着迷的价格,控制成本是⼀件需要持续做的事情。但是另⼀⽅⾯,
我们始终认为,我们仍旧是需要先挣钱才能继续投资到下⼀步的研发中去,这应当是⼀⻔可持续的⽣意。